
11月20日,承载着羌族千年文化记忆的汶川羌绣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坐落于汶川羌族聚居核心区的文化场馆,由地方政府牵头、非遗传承人参与共建,以“针丝传情·绣承文明”为主题,系统呈现羌绣从历史传承到当代创新的完整脉络,成为川西北羌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新地标。


作为全国首个以羌绣为专题的博物馆,场馆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设置“溯源厅”“匠心厅”“焕新厅”三大核心展区,通过实物展陈、技艺演示、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羌绣的独特魅力。刚步入“溯源厅”,距今百年的黑底挑花围腰、青布绣纹头帕便吸引了众人目光,展品旁的全息投影同步还原了古羌人“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将羌绣与羌族祭祀、婚丧、节庆等民俗文化的关联娓娓道来。

“匠心厅”里,最动人的莫过于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绎。72岁的国家级羌绣传承人汪世琼端坐绣架前,手中五彩丝线在麻布上翻飞,短短几分钟便勾勒出一朵栩栩如生的“羊角花”。“这针法叫‘架花’,是羌绣最古老的技法之一,以前传女不传男,现在博物馆成了传艺的大平台。”汪世琼介绍,馆内不仅展示了12种核心针法的步骤图解,还设置了“大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公益培训。

在“焕新厅”,羌绣的当代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这里既有与时尚品牌合作的绣纹服饰、手包,也有融入现代家居的绣品摆件,更有通过数字技术制成的互动绣品——观众轻触屏幕,就能看到传统图案如何转化为现代设计。“没想到羌绣能这么潮!”来自成都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体验了数字绣制互动项目后感慨道,“孩子通过游戏学会了辨认羌绣的经典纹样,这种体验比看书管用多了。”

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场馆还配套建设了羌绣文创孵化中心,已吸纳当地50余名绣娘入驻,通过“博物馆+工坊+农户”模式,助力非遗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开馆当天,首批“博物馆限定款”羌绣文创产品上线即售罄,部分绣娘的定制绣品还接到了海外订单。

汶川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羌绣是羌族文化的“活化石”,博物馆的开馆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实体载体,更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将常态化开展研学旅行、绣品展览、技艺交流等活动,让千年羌绣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