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丹江口大坝旁的展览馆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巨型沙盘赫然入目,清澈的“水流”从丹江口一路延伸至北京、天津。这座承载着水利工程记忆与水脉文明的丹江口工程展览馆,不仅是展示大国重器的窗口,更是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课堂。

展览馆以“碧水北送·润泽京华”为核心主题,分为历史溯源、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生态保护四大展区,通过实物陈列、场景还原、数字互动等多元形式,立体呈现丹江口工程的百年变迁。走进历史展区,泛黄的勘测图纸、锈迹斑斑的测量仪器,静静诉说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工程筹备的艰辛——数十支勘测队踏遍鄂豫山区,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留下了近万份一手资料。一旁的老照片墙前,参观者驻足凝视:建设者们踩着简易脚手架浇筑混凝土,寒冬里啃着冻窝头坚守岗位,这些影像让“艰苦奋斗”四个字变得可触可感。


工程建设展区是展览馆的“硬核”所在。巨大的丹江口大坝沙盘模型与全息投影联动,实时演示着泄洪、蓄水、输水的全过程,讲解员轻触屏幕,大坝的坝体结构、发电机组等细节便清晰呈现。最受欢迎的当属“沉浸式输水体验区”,戴上VR眼镜,便能“跟随”南水北调的水流穿越黄河隧道、途经焦作倒虹吸,直观感受“千里水脉过京华”的工程奇迹。展区内陈列的“功勋发电机组”模型,更是见证了工程从“防洪为主”到“南水北调核心”的功能升级。

生态保护展区传递着工程建设的绿色理念。这里没有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通过水质监测数据实时屏、移民安置实景模型,展现“建库先建绿”“移民先安民”的实践。一组对比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上世纪库区周边的荒山与如今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鲜明反差,数据显示,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已从工程初期的30%提升至如今的67%,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


展览馆的尾声,“水脉精神”展区触动人心。墙上镌刻着数万移民的姓名,玻璃柜中陈列着移民群众捐赠的旧农具、老户口簿。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河南游客说:“在这里不仅看懂了水利工程,更读懂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从勘测蓝图到输水干线,从建设者的草帽到如今的智能监测系统,丹江口工程展览馆用无声的展品串联起水脉、文脉与精神脉。走出展馆,望着奔腾的丹江水,便读懂了这座展馆的意义:它不仅记录着一项工程的奇迹,更传承着一代中国人的初心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