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75周年校庆之际,合肥工业大学校史馆于10月5日正式开馆迎客。校党委书记余其俊与校长梁梁共同为场馆揭幕,数百名师生、校友及各界嘉宾齐聚屯溪路校区,在触摸校史遗存中感悟工业报国初心,为这座校园文化新地标拉开序幕。
坐落于校区核心地带的校史馆,毗邻三国历史文化遗迹斛兵塘,由老印刷厂改建而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红砖素瓦与梅园相映,尽显岁月沉淀之美。这里曾是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时参观的科技展览厅,如今以“弦歌不辍工业报国”为主线分为七大展厅,成为展现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窗口。馆内采用文字图片、实物史料与多媒体影像相结合的展陈方式,与校内地质博物馆、主教学楼等文化地标形成“历史-自然-建筑”的育人矩阵。
“事业初创厅”的展柜前始终围满观众。1945年建校初期的木制校徽纹路清晰,上世纪50年代师生测绘用的经纬仪静静卧在展托中,旁边的时间轴上,学校“三易校址,九更校名”的变迁脉络一目了然。“这张照片记录了主教学楼的建设场景。”校史研究室主任指着展品介绍,这座由苏联专家设计、师生肩挑背扛建成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已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凝结着工大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馆内500余件馆藏资料中,80%与安徽本土工业发展相关,其中早期汽车工程教案、矿山机械设计手稿等极具研究价值。
特色展区里,“校史与国脉”的交融令人瞩目。新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研发原型与江淮汽车合作项目模型并列陈列,讲解员同步讲述“产学研用”的发展历程;互动区的VR设备前,学生们轻触屏幕“走进”1958年的实验室,亲历建校初期的科研攻关场景。最受追捧的是线上VR校史馆体验台,通过720度全景技术呈现四大互动模块,观众可随时随地查阅校史资料,连接起线下展馆与云端传播的桥梁。
“这些旧物里藏着报国密码。”在“创新发展厅”,校友王先生带着孩子观察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岩土工程研究报告,展板上“大国重器中的工大力量”案例图文并茂。馆内特别设置“青少年探究角”,配备校史文献复制品与互动问答系统,学生可亲手拼接校史时间线拼图。开馆首日,校方启动“校史进校园”计划,联合省内中小学推出“院士故事讲堂”“工业遗产研学”等课程,预计年接待参观者超2万人次。
“让校史遗产成为育人载体。”余其俊在开馆致辞中强调。馆外梅香阵阵,馆内史话传情,这座集史料展示、教学实践、校友联络于一体的场馆,既陈列着安徽“工业文脉”的珍贵遗存,更搭建起精神传承的桥梁,让“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理念在触摸历史记忆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