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江北区槐树路的历史文化长廊中,惠贞书院校史馆如一册厚重的典籍,静静诉说着这所百年名校的沧桑与辉煌。2023年,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校史馆经全面升级后重新开放,以现代化的展陈方式,将书院自1897年创办以来的教育史诗娓娓道来。
步入校史馆序厅,一面铜铸年轮墙格外醒目——1897年惠贞书院初创时的《办学章程》手稿复刻件居于圆心,年轮向外延展至当代,镌刻着抗战西迁、院系调整、新世纪扩建等重大节点。玻璃展柜内,泛黄的毕业证书、手写教案、老校徽等百余件实物,勾勒出从"女子学堂"到现代化集团的嬗变轨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46级校友捐赠的"课桌记忆":一张斑驳的木制课桌上,刻着当年学生们创作的爱国诗歌,桌肚里还保留着手工缝制的布书包。这种沉浸式展陈让参观者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校史馆二层以"师道长存"为主题,通过全息投影再现了国学大师冯幵、教育家杨敏曾等历任校长的授课场景。访客佩戴AR眼镜,可观看1950年代生物课的标本制作过程,或"参与"1983年那场轰动全市的英语话剧演出。
互动区的"校友声音地图"别具匠心:点击电子屏上的全球坐标,便能收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惠贞学子讲述"母校最难忘的一课"。在宁波帮商人聚集的香港片区,1978届校友周安达的留言尤为动人:"先生教我们打算盘时说'心中有数,手下有度',这句话让我受用一生。"
"校史不是故纸堆,而是活的教育资源。"现任校长吴洁介绍,馆内特设"教育创新实验室",陈列着学生自主研发的科创作品与历代教具对比,从手摇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直观展现教学方式的世纪变迁。开馆以来,这里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站。高二学生林悦在参观笔记中写道:"看到抗战时期学姐们在煤油灯下读书的照片,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惠贞精神'。"而校史馆定期举办的"校友故事会"、"老教师口述史"等活动,更让这座文化空间持续焕发新生机。